2)第500章 核弹研制_抗战之红色警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留学生的人数约为5万多人。而这个时空,仅仅先锋军这两年多公派出的留学生就有3万人,一个留学生一年资助不低于3000大洋。这笔上亿元的巨大开支也就是有孟享的军火费用能支持,要不然中央政斧根本无法支撑。

  人员方面也好解决,中央政斧这些年办教育,也积累了不少的人才,31年的时候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而这些毕业和没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都被集中到了联合战区来了。

  此时联合战区内的大学数已经达到了近百所。而36年的时候,全华夏公私立大学、读力学院以及专科学校的总数不过才110多所。

  但在孟享的支持投资下,仅仅在先锋军资助下新建起了学校就有二十多所,而随着联合战区内思想的活跃,生活的提高,使得私立学校也增加了二十多家。虽然其中一些私立大学的规模还不如后世的小学规模大,但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些老牌的学校,孟享更是全力支持。

  联合战区内,公立的大学,以及私营入股的大学的投入,仅仅39-40年这学年,就让孟享投进去2亿多大洋,来应对不断扩张的大学教育。

  随着7月份底完成了大学录取工作的统计来看,等到8月底新生入校后,仅仅联合战区内,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就可以突破十万人。

  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钱不是问题,抱着金属货币发行权的孟享虽然撒出去几亿大洋,但相当于在社会上完成了几个经济循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学校的建设和设备的添置也不是大问题。生源也没问题,义务教育开展后,有了充足的生源,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数也大为增加。

  而制约大学扩张的关键还是师资的问题。没有好的老师,即使再多的学生也不管用。

  民国时期,之所以大师辈出,除去宽松的思想环境有关系外,学生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因素。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数多了,只能放羊。后世大学生大多数不过是在大学中晃荡一圈而已,属于那种外门弟子。而能够得到老师用心指点的内门弟子,甚至是手把手教导的核心弟子实在是少之又少。

  十万在校生,已经让那些老师们忙不过来了。要知道他们不仅仅要教书育人,还担负着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华夏百废待兴,很多方面需要打基础,人才最是紧缺的时候,一个人才忙碌几方面也是正常的。

  从犹太人、捷克、波兰等地聘请的那些外教到了缓解了一部分压力,虽然那些高额的聘请费用,以及翻译、服务人员等的安排,也是一大笔巨大的开支,但孟享更相中的是他们的才能。只可惜人数还是很少,孟享只能打起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的算盘,大肆外派留学生。

  请收藏:https://m.ojcry.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