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843章 孤独的境界_崇祯盛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辽东前线,他也娶了郑月琳,崇祯皇帝朱由检现在的生活当中,就剩下赶紧处理惠安伯张庆臻的案子,再就是赶紧在这案子处理之后,大力发展大明京畿地区的经济和军事!

  法律是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

  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在民主立法的巨大进步中,依然有待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现象。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zhì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律信仰的践踏:“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

  权大,还是法大?我们绝不能再掉入另一个陷阱:权大,还是法大?

  再次,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显。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失守,社会难免陷入“以暴制暴”的困境。这也就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是弄脏了水源。”

  毋庸讳言,民众对当下的司法状况多有不满。一些法官缺乏最起码的法

  请收藏:https://m.ojcry.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