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96章 王守仁禀奏!_大明嫡长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情其实出的很奇怪,不管是代王还是沈王,这两个山西的王府中都潜藏了不少锦衣卫内卫所的人。

  虽然说的确是‘有压迫就有反抗’,但压迫了的几个地方,凡有不稳当的,朱厚照都是命人严加监视。

  难道是都被骗过去了吗?

  朱厚照不能确定,毛语文并没有给他确切答案,但可能性还是有的。

  当初朱棣在北平也被人看着,身边肯定也有南京的探子,还不是被他蒙混过关了。

  王爷毕竟还是王爷,监视的人只能寻个机会瞅瞅,也不能时时刻刻接触他,知道他和每个人讲得每句话。

  暂时按下这份疑虑,朱厚照还是先去见了自己的四位内阁阁臣。

  眼下,他们四人应当都没有收到相关的信息,他们不知道,朱厚照也有了点涵养功夫,面上平静如水,就算是他们也看不出来。

  “元宵未过,便宣四位阁老入宫,辛苦你们了。”

  杨一清也担不起皇帝这样讲话,更别提其他人了,于是纷纷执礼弯腰,不敢承受。

  杨阁老心中长舒一口气,这种做法,虽然没有皇帝那一声‘五万精兵’来的气势恢宏,但它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做得下去。

  朱厚照略作思考之后又问:“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封山西的奏疏跟朕禀报此事,哪怕风闻奏事的都没有,这些人竟能将山西控制的滴水不漏嘛?你还听到了什么,都一一说来。”

  “嗯。”

  “依照臣听到的,他们并非以沈王为首,但是要以沈王之名为名。”

  于是后面缀了句,“传旨给杨尚义时要和他说清楚,他是领兵数十年的将领,最懂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这三个甲级卫一万八千人马,要是还练不成一支虎贲之师,朕可就没有客气话给他了!”

  “为了保住一条老命,好向皇上揭露一桩谋逆案!”

  内阁回去以后,杨一清亲自执笔拟旨,拟完了以后他送呈朱厚照阅。

  “王守仁此次回京,还带了两卫朔方军,人不多,不过当时是考虑若是何处不稳,可以令其随时出动。这一万人到了京师以后,如何安顿还需杨阁老仔细考虑、妥善安排,且其中有骑兵,精豆也要准备的。”

  “……今日宣几位过来,主要还是蓟州的事情。”朱厚照给大臣赐了座,但他自己一直搓着手走来走去,“蓟州历经六个卫所的动乱,再加上朝廷官军这一方在战斗之中不幸战死、受伤的人,仅是这样直接损失,就有三万余人。本身呢,蓟州兵马还有不少老弱,因而朕便琢磨着,把蓟州原来的二十余卫精简为十卫,大约五万余人。总得来说就是这个意思,朕想与各位阁老商议一下。”

  不过王朝中后期冒出来的这种军队基本都是募兵,而且有些游离于主要军队之外。

  朱厚照能理解,皇权嘛,就是要威严,不能太随便。

  请收藏:https://m.ojcry.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