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五节 大哥是怎么炼成的(二)_湘西往事:黑帮的童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马上记住,,如果是UC/浏/览/器可能会转/码,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阅读。

  九零年之前,九镇并没有正规的蔬菜市场。

  通常都是周边乡下的菜农自己家地里种的蔬菜,有多余的,就挑个担子到九镇上来贩卖,换点活钱。菜农来自各乡各村,靠哪边近就在哪边卖。地点并不统一,新码头、十字路口、车站,街头巷尾的到处都能看见。规模稍微大一些集中一点的,就只有从新码头开始到常鹰家粉店附近结束的一小段街面两边,最长也只有二三十来米的距离,热闹时三四十来个菜摊子,供应不了多少。所以,很多迫于无奈的九镇人,在自家门前屋后的土地上也就见缝插针的兴起了小片小片的菜园子,种些苦瓜、丝瓜、辣椒等日常蔬果,聊以度日。

  在这样菜源匮乏、供应紧张的情况之下,那个时候的九镇人,如果哪个买菜去晚了,一家人就整天吃不到蔬菜。一九九零年,为了解决镇上常居人口买菜难吃菜难的问题,当时镇政府的领导班子响应中央号召,展开了菜篮子工程。

  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在我自己家旁边那条小巷口外面的大街上,修建了一个正规的农贸市场,所有的摊贩,无论猪牛羊肉,鱼虾土产,还是蔬菜干货都统一集中在此地经营、管理。第二,由政府出面,联系了市区的大型肉菜集散市场,每天凌晨都会由市区发来大量时鲜蔬菜。

  就这样,农贸市场的菜越多,来的顾客就越多,顾客越多,职业摊贩就越多,摊贩越多,对市区上游市场的需求量就越大,供货就越多。

  慢慢的,九镇人去农贸市场买菜就成为了家家户户的生活习惯,周边那些舍不得出管理费而依旧在外头零打散碎搞游击的小菜农只得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九镇百姓也不再需要自己种菜,屋前屋后的园子慢慢荒芜了起来。在形成了市场自发的良性循环之后,政府也逐步退出了调控,除了按月收取卫生费、管理费之类杂费之外,农贸市场也就处于真空状态,成为了一块还没有被人察觉开发的聚宝之地。

  雄才大略的唐五看到了这点,但可惜,当时的他已经深陷于唐胡两家之间的泥潭当中,不得脱身,再也无力施展。

  他的财,何勇替他发了。

  不知道是起步初期还没有摸到门路;还是何勇忌惮场面势力,低调行事;又或是本就老谋深算,刻意为之的缘故。

  总之,一开始,他并没有直接用暴力来垄断供货和销售渠道。

  他只是大材小用的选择了坐菜和过磅。

  所谓坐菜,是他们那一行的黑话。

  一般而言,这个世界上正经卖菜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菜市场里面,摆个摊子,直接面对顾客的小摊贩;第二种是自己种菜的菜农;第三种则是从上游手里

  请收藏:https://m.ojcry.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